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通过霍菲尔德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把同样具有subjection概念内涵的liability和duty区分开来,但是仍然不能把法律上严格意义的liability和意义复杂的responsibility区分开来,而且霍菲尔德所定义的liability同我们直觉上普遍接受的法律责任概念相去甚远。根据笔者对法律责任概念的理解,笔者倾向于把引用的法典条文翻译为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犯他人权利或违反旨在保护他人利益之任何法律规定者,必须(或有责任)就其侵犯或违反所造成的损害向受害人做出损害赔偿。
希望本文能够为这种令人失望的研究局面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②该教材还列举了三种界定法律责任的方案,即法律的否定性评价、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义务。王作堂、魏振瀛、李志敏、朱启超等编:《民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121页。[美]史蒂文·卢坡尔:《伦理学是什么》,陈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5页。(61)参见注(57),第355-384页。
正是有了这些被称为犯意的一般要求,并且作为刑事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够确保那些不应该被追究法律责任的违法者得到宽恕。(33)总之,根据霍菲尔德的分析,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只要一方被授予法律能力,与之相关的另一方就必须服从拥有法律能力一方的支配,即为法律责任。进入 徐显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 。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总要求。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法律服务队伍主要包括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仲裁员、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紧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坚决防止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执法犯法、司法腐败。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要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立法中的重大事项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依据。实际工作部门要选派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到高校任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专业教学,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推进外国法不当域外适用阻断立法等涉外领域立法。一是向国内外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等要发挥职能作用,保障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把党章各项规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各项事业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 从法治本体论上说,法治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法治在整体上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不仅包括立法及其形成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包括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法律实施环节,还包括保证法律运行的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涉及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和法治保障等各个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本文为《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2期特稿(第1-13页),原文16000余字,为阅读方便,脚注从略。
对于这些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实施的网络犯罪,要及时跟进研究,抓紧补齐法律短板,坚决打击网络犯罪,有效化解各种风险。从学理上来说,法治体系是国家制度体系的载体和法律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要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把这几支队伍建设好。党的十九大着眼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把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填补空白点、补强薄弱点。
力争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要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要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完成宪法部分内容修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党统一领导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根本保障。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起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
要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五年多工作,民法典得以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加强对司法解释的备案监督。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